Post

猫行为学基础课第一课

猫行为学基础课第一课

第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少,基本是个intro,但还是有一些我之前没考虑过的东西。

喂食的“军训”

首先是老师提出了几个网络常见的谣言,或者说所谓的科养误区。大部分都很直观,但有一点是我原本很信奉的(虽然和老师提到的内容有点出入),就是“军训”。

“军训”这个词是说,如果你家猫挑食很严重,比如干粮上瘾,或者只愿意吃零食而不愿意吃正餐,就用“军训”来纠正猫的习惯。

我一开始其实是很抗拒这个词的,以至于一个关系很好的猫友一直推荐但我就是没去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方法。后来因为室友猫挑食过于严重,室友说换湿粮她会把自己饿到吐,我才想着病急乱投医,去看看所谓“军训”到底是什么。

就我看到的豆瓣上关于“军训”的帖子,我个人看来其实没名字看起来那么极端。以干粮上瘾为例,要让猫学会吃湿粮,操作起来大概是这样:

首先要保证定时定量喂养,让猫知道食物只在固定时刻出现固定时段,其他时间想吃也没得吃。

先有了定时定量的习惯之后,每顿放一部分干粮和一部分湿粮,如果猫只吃干粮不吃湿粮也没关系,反正饭点过了就把碗收走。这样,这一顿猫吃进去的干粮的量就会比以前每一顿吃到的干粮的量少。到下一次饭点之前,猫就很有可能感到饥饿。

以后每顿还是定时定量,但是干粮逐步减少,而湿粮逐步增多。

直到某一天猫开始尝试舔舐湿粮之后,就把干粮全部换成湿粮,再继续定时定量喂食一段时间,不管猫吃完没有,吃了多少,都定时定量。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操作和七天过渡换粮很类似,应该是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而这种不会造成伤害的前提是猫是身体健康,对饮食产生偏好只是因为口味,而不是健康问题。有病治病哈!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猫作为一种很难亏待自己的小动物,十有八九都会屈服于饥饿而选择换粮。

但老师是不认可这种做法的。

老师说猫的饮食习惯不是以饱为标准,而是以不饿为标准。所以很有可能你这一顿只给它吃了原来的一半,但它现在不饿,所以也无所谓,根本不需要吃湿粮。但是但凡是个倔点的猫,中间空个一顿两顿不肯吃,就很有可能因为饿太久而伤到肝脏

另外,猫挑食除了干粮上瘾还有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有的猫可能对某种肉类过敏,它天然地知道这种食物不能吃,吃了会难受,但它不会表达,只会选择不吃。人在认为猫挑食之前应该尽可能先探索所有食物的可能性,比如不吃鸡肉就给弄点牛肉试试,牛肉不吃再弄点羊肉试试。市面上有那么多种类的食物,有那么多种肉类,没必要非得让猫吃掉你没经过它同意就擅自买回来的那些。

我听完也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作为一个并没有在猫挑食这方面深受其害的主人,可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有点轻了。这个问题后面讲到饮食习惯的时候应该还会再提的,到时候再深入想想。

自我反思/表扬

虽然我觉得兔兔并没有很严重的挑食问题,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是因为我无意中的”溺爱“,而没有强行逼兔兔去吃我买回来的食物。我就是基于本能地,每样食物都买回来一点给她尝尝,然后记下她爱吃的种类,下次就多买点。这就导致我出国前还有大半箱子她曾经爱吃的罐头囤在那里,最后全部送人了……

不过除了罐头,她在主食这方面确实一直没让我操过心,因为孩子爱吃生骨肉,我也经过多种熟自制的尝试后,了解了她喜欢的肉泥的细腻程度,所以其实不吃其他的东西也都无所谓。

虽然主食比较省心,但她其实非常挑零食!我出国后在这边买了六种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猫条,冻干也尝试过三个品牌一共8种口味,最后她只愿意吃其中两种冻干,而猫条甚至是闻都不要闻。去年孩子口炎复发那回愁死我了,没有零食可以把药喂进去,每天看她睡完午觉起来猫窝上就一团带血的口水。后来紧急拜托去日本旅游的朋友帮忙买Ciao回来,才度过了那段时间。

虽然猫是这么个猫,但我柜子里还是囤了一大堆各种牌子各种质地的罐头餐包冻干猫条,就想着零食这种东西总得有点新鲜玩意,生活才好过下去嘛。(也确实扔了很多,钱都花在这上面了……!)

至于口炎,经过和医生的讨论,我们死马当活马医,尝试先给兔兔戒断牛肉和鸡肉,因为这两种肉在猫中过敏的比例非常大。测试结果发现,戒断牛肉之后,兔兔口炎再也没发过了,现在口腔里面是干干净净的粉红色,一点血都不再有了。鸡肉倒是没什么问题。现在兔兔的红肉来源主要靠羊肉,感谢爱岛的羊肉质量,以前在国内给孩子买新西兰羊肉,孩子嫌弃得要死,来了这边之后吃得特别香。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老师说的测试多种食物的必要性。因为市面上鸡肉和牛肉的猫食几乎占据了80%的江山,真的很难相信其实这两种肉会在猫中有这么大的过敏比例。所以说即使是欧美国家,在宠物食品方面还是发展得非常不够啊!

室友猫的案例

前面提到室友猫的挑食非常严重,她就是那种宁愿把自己饿到吐也不会吃一口的猫。

但室友猫除了饿到吐,还有可能吃太急而吃吐,并且她经常在家里找塑料啃,啃完立刻又吐。总之是一个三天两头吐一吐的小猫(老猫?她今年10岁了!)。

我刚和室友合租的时候,有时候给兔兔买了什么好东西,看兔兔吃得很开心,也会很高兴地拿过去问室友猫要不要吃,但她从来没吃过。

她基本上是这样:

  • 干粮是无所谓的,室友换粮从来不遵循七天过渡法则,都是直接换,反倒直接换粮是不会吐的。另外,室友猫也不挑猫粮,任何猫粮,只要是干粮颗粒,给她倒在碗里,她就能吃。
  • 湿粮中只吃人类金枪鱼罐头(虽然金枪鱼容易上瘾这一点我提出过无数次,但老猫已经这样活了10年了),甚至金枪鱼罐头也挑品牌。
  • 其他东西一概不吃。我推荐的餐包罐头拿给室友猫,给她在干粮旁边放一整天,她闻都不闻一下。就连兔兔唯一认可的Ciao猫条,室友猫也无动于衷。
  • 除此之外是让我最震惊的,室友猫作为一个没睁眼就被捡到从没流浪过一天的纯纯家养猫,她竟然从不在人的手上吃东西!兔兔这个流浪了八个月,至今对人类的信任度为负,神经极其敏感的猫,都会在我手上吃东西!甚至口炎严重的时候,吃生肉都要拿在手上一块块喂才肯吃。但室友猫不吃任何人类手上的食物!

因为室友猫这种极度挑食的特征,她是喂药困难户。像我练得非常纯熟的猫条拌药法,对室友猫就完全无能为力。室友说之前喂药都是趁她睡着了,强行掰嘴喂下去的,后来猫就变得特别警惕,连强行掰嘴都做不到了。

我听了这个就感觉,很有可能因为对人类双手有阴影,她才不肯吃人类手上的食物。完全的恶性循环。

希望听了后面的课程能想出办法解室友猫这道题。

一个惊喜小知识:观察和理解动物行为的四个维度

猫为什么在树上要磨爪

猫为什么要在树上磨爪竟然可以和鸟为什么要孵蛋的行为联系起来。这种思考方式真是令人惊喜。

老师讲到的这个思考方式来源于荷兰动物行为学家Niko Tinbergen (Wiki一下) 提出的一种用来解释动物行为的方法。它分成四个维度(Tinbergen’s four questions)来讨论动物行为:

  • Causation/Mechanism:行为的诱因。
    • 对于鸟为什么要孵蛋,从这个角度去想就是,是什么刺激了鸟孵蛋的行为,是蛋吗?鸟为什么不孵石头?为什么不孵其他生物的蛋而是只孵自己的蛋?由这些疑问进而可以观察到,某些蛋上可能有特定标记,或者蛋上可能存在某种生物化学信息,能让鸟识别出自己的蛋,并且刺激出sit行为。
    • 那猫为什么要在树上磨爪,猫选择树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树表皮粗糙,又刚好是垂直而立的,并且扎实,在上面磨爪不会移动,很符合猫磨爪的习惯。除此之外,==在树上磨爪也是一种标记,不仅能标记气味,也能进行视觉上的标记。==
  • Development/Ontogeny:行为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如何随着年龄而变化。很多形势的发展性学习都有一个critial period。
    • 很多鸟类的孵蛋行为是遗传编码的。因为有些鸟类中只有雌鸟孵蛋而雄鸟不孵蛋,而有些鸟类则相反。除此之外,对部分鸟类来说,初次繁殖时的雏鸟可能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加深对孵蛋方式的印象。
    • 猫学会在树上磨爪也是一样。首先是猫大概率对于清洁指甲的角质层有先天的基因遗传,除此之外,幼猫在观察父母的生活中也会逐渐加深对磨爪这一行为理解。
  • Function/Adaptation:适应性,也就是这个行为对这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作用。
    • 通过孵蛋这个行为,鸟能创造出一个稳定、温度适宜的环境,确保胚胎生长,从而顺利繁衍。
    • 猫磨爪可以帮助老旧的角质层剥落,维持清洁的同时保持指甲锋利,让自己更具有生存能力。
  • Evolution/Phylogeny:这个行为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种模式的。和其他临近物种相比,为什么该物种以这种方式进化而不是以其他方式进化。
    • 有的鸟不孵蛋,而是把蛋放到其他鸟的巢穴里去孵化,这也是一种演化的模式。但孵蛋的鸟显然拥有更高的生育率,从而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 幼猫和老猫就不磨爪。幼猫站不起来,没力气,老猫多有退行性疾病,无法保持长时间活动,因此也无法磨爪。幼猫的指甲小且软,而老猫由于不能磨爪,通常指甲厚且脆,因此幼猫和老猫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不足的。所以可以看出磨爪是一种能提高自身存活率的行为。

我感觉我描述得也不是很清楚,老师对这一节的讲解也是科普性质的。我后来自己查了一些和这个理论相关的研究,感觉远比我写在这里的这几句话要更深。这四个思考的维度其实也是分成dynamic view和static view来看待的,因此对物种某一特定行为的研究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总之,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我觉得这个知识点很值得提出来炫耀。

Niko Tinbergen

前面我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的Wiki贴出来,就是因为在试图研究这个four questions的时候,查到这个动物行为学家的资料,然后吃了一口苍蝇。

这个人对于如何尊重和理解动物行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我们有目共睹。但他却用这套方法提出了一种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方法,叫做”holding therapy”。大概意思就是说,根据他对人类的观察,他认为家长可以强行抱住自闭症儿童,并强行建立eye contact,不管孩子是否抗拒拥抱。

这个事情只在Wiki上写了一小段,但我看得心惊胆战。这不是虐待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男人有了成就之后总是热衷于把自己当上帝?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Trending Tags